时至七月,我们又迎来的一年一度的七夕节,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那么七夕节又称什么节?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?跟我们一起看看吧!
七夕节又称什么节?
双七:
此日月、日皆为七,故称,也称重七。香日:俗传七夕牛女相会,织女要梳妆打扮、涂脂抹粉,以至满天飘香,故称。
星期:
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,一年才能一相遇,故称这一日为星期。
乞巧节:
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,拜七姐祈福、乞巧是“七姐诞”的重要习俗之一。民间相传,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。旧时代妇女向七姐“乞巧”,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;其实,所谓“乞巧”不过是“斗巧”。因“乞巧”是七姐诞的一项重要风俗,故又称“乞巧节”。
女儿节:
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、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,故称女节,亦称女儿节、少女节。牛郎织女作为一对“鹊桥相会”的恋人,千百年来,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,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;因此,七夕节也是千千万万女儿、姑娘寄托爱情梦想、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,因此,也叫“女儿节”、“姑娘节”。
兰夜:
农历七月古称“兰月”,故七夕又称“兰夜”。
牛公牛婆日:
在越南,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,七夕有个别称叫做“牛公牛婆日”。
小儿节:
因为乞巧、乞文等俗多由少女、童子为之,故称之。
穿针节:
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,故称。
道德腊:
道教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》称:七月七日,名道德腊,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。
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?
相传织女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,所以每到七夕,少女、妇女趁织女与牛郎相会的时候,向她乞求智巧。这种乞巧习俗,在汉代已初见端倪,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汉代彩女,在七夕这天“穿七孔针于开襟”。到魏晋南北朝时,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上说:每到七夕之夜,妇女们边观牛郎织女相会,边用彩线穿七孔针,设香案,置瓜果,向织女乞巧。她们暗暗祈祷,互相祝福,如果夜里有蜘蛛结网于瓜果上,就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,必然乞得灵心巧手。
“长安城中月如练,家家此夜持针线。仙裙玉佩空自知,天上人间不相见。”崔灏的《七夕》诗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称: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,楼上陈列瓜果酒炙,摆设坐具,以祭祀牵牛、织女二星。赐给宫中妃嫔九孔针、五色线,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。又把小蜘蛛放在盒中,看第二天是否结网,以结网疏密、网形是否圆正来确定是否得巧。宋代以后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,《岁时杂记》说宋代东京汴梁(今开封)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,专卖乞巧物,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。王公贵戚多结扎乞巧楼,平民百姓因财力有限,多用竹木或麻杆编结乞巧棚。
元明时代沿袭唐宋旧俗,不过《帝京景物略》却记载明代一种新的乞巧方法,即往水中丢巧针,投针后水底影象如呈现云状、花状、鸟兽状或呈鞋、剪刀、水茄影者,即为得巧。清代七夕街上还有卖“巧果”的。清末民初,南方各地更有以麦芽、豆芽、瓜蔓等作巧芽,在七夕夜摘巧芽投入水中,如上浮并呈簪、钩、花形象的,就算得巧。就像民间歌谣说的那样:“巧芽芽,生得怪。盆盆生,手巾盖,七月七日摘下来,姐姐妹妹照影来。又像花,又像菜,看谁心灵手儿快。”
乞巧习俗在我国民间的历代沿承,使七夕节又多了一个别称乞巧节。
一生难免会有跌宕起伏,想知道接下去您的人生走向吗?
点击下方【精品测算】,了解2020年的最新运势!
本文由易学居整理发布:(本网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