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端午节的起源来看,端午节是从我国战国时期开始诞生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发展并传承下来,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在端午节的发展过程来看,不少的习俗都是有其历史来历和内涵的。不同的地方端午节风俗不一样,那么济宁端午节风俗有哪些?吃什么?
济宁端午节风俗有哪些
济宁端午节风俗有缝香囊、绣荷包、投壶、插艾叶、射五毒等。
缝香囊、绣荷包
在山东济宁等地,端午节这天有缝香囊、绣荷包的习俗。香囊、荷包里面放着五谷豆子之类的谷物,表达了人们希望这一年种什么都丰收的美好愿望,有的里面放着艾草药材之类的东西,希望小孩戴着平安健康。
投壶
在济宁,投壶是端午时期非常流行的习俗之一。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。那时,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,主人请客人射箭,客人是不能推辞的。后来,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,就用箭投酒壶代替。久而久之,投壶就代替了射箭,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。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,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,投壶这种从容安详、讲究礼节的活动,正适合他们的需要。此外,由于社会发展,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
插艾叶
端午节充盈着先人对自然的尊崇和对时令的敬畏。先秦时代,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,需除瘟、驱邪、求吉祥,所以端午节这天的活动大多与驱邪避难有关,比如济宁家家户户都在门框上插艾叶,用以驱毒除瘟,辟邪保平安。
射五毒
“射五毒”是中国传统端午习俗。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,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称为五毒,人们为了预防五毒之害,便印画这五种毒物,用弓箭石子射打,以驱除“五毒”,防害防病。现如今,在山东济宁依然流行这一习俗。
吃什么
在山东济宁,人们过端午节要吃粽子。
山东济宁,人们在包粽子上心思别致,爱用糯米或黄米加不同馅料,再用苇叶包成三角形,人们叫做“枣粽子”。同时还用艾叶和鸡蛋下锅煮沸,鸡蛋呈现青色则说明入味。这些都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,再则艾叶下锅对人体健康也非常有益。
本文由易学居整理发布:(本网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)